草原的太阳已经升得老高,苏克查哈正忙着用自家的牛初乳做饼干。她一边在烤盘上给羊奶块刷蛋黄液,一边用粗糙的大手在烤箱的触摸屏幕上嘟囔着操作: 预热至180度至210度……蒙古包外,十几个写着各家名字的羊奶桶正排着队,等待进入这间厨房——大草原从来不缺优质的牛羊初乳,但如何利用新的厨房设备和烹饪技术,把它们制成传统生活之外的新食物,是苏克查哈这样的“草原煮妇”们,新的生活乐趣。
2000公里外的苏州,68岁的徐爷爷正把刚买来的新鲜小龙虾,一只一只地放进洗碗机里洗——很多人并不知道,为了满足当下越来越多的小龙虾爱好者,洗碗机已经“进化”出了这个新功能,可以一键清洗小龙虾,连腹部缝隙里的沙粒也不放过。徐爷爷驾轻就熟:小龙虾似乎是属于年轻人的食材,那就用年轻的方式来处理它。
曾经千篇一律的厨房,正在适应当代中国人与当代中国的生活,演化出无穷的场景。
华灯初上,在广州CBD高耸的写字楼里,27岁的陈泥正用手机检查家里那锅青红萝卜排骨汤的熬制进程,汤要熬足4个小时,那是他为今晚远道而来的父母准备的。同一时刻在哈尔滨的夜幕下,29岁的女白领筱筱,正在煮她每天雷打不动的16条小鱼,吸油烟机忙着把鱼腥味“打包带走”,楼下的一群流浪猫正在翘首等待。
在遥远的318公路旁一辆房车里,齐凯和艾利正就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厨房,做一份简单却营养均衡的晚餐。戈壁滩的漫天星斗,为他们搭起世界上最大的餐厅。这辆房车已经开过了大半个中国,食材和厨房,都在车上,远方,永远在路上。
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,中国685个城市约有49416万户家庭。亿万种不同的生活,都投射在一方或大或小的熟悉空间里——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,中国人的厨房经历了从烟火到智慧的跨越,它不再仅仅是烹饪食物的功能区域,也不再是妈妈和外婆穿着围裙把门一关的工作场所。厨房,正在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,飞速地变革,是各种设备与功能的日新月异,是空间与视觉的大胆重构,也是社交形态与自我认知的拓展。
就像英国作家与美食家塞巴蒂斯所说:厨房,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舞台。
那么,在49416万户家庭厨房里,无数幕生活场景汇聚而成的,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风貌。这是厨房的故事,也是每个人的故事。
当今中国人飞速变化的生活,几乎每天都在对“做饭”这件日常的事情,提出新的挑战。厨房之内的“痛点”不断出现,又不断被新的“痛点”取代。陈泥觉得,这是他这一代人面临的常态,“好好吃饭”与“规律生活”从美好诉求逐渐变成网梗,背后的原因,可以浓缩为新生活与旧厨房的矛盾。
“人厨矛盾”既多且细,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整条餐厨全链路的每个环节之中。
比如,快节奏的生活,正把时间变成奢侈品,也把效率变成了必需品。据《高净值人群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研究报告2022》显示(下文简称为“报告”),在一线城市、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,75%以上的受访者每天都要加班,且多数人的加班时长均超过1小时。相对的是,中国人每次做饭的平均时长为1.25小时,这使得许多年轻个体和年轻家庭对家庭烹饪望而却步,不是不想,而是无法负担时间成本。“我每天下班回到家,最快也要7点以后,我实在没有时间再去好好做一顿饭了。”陈泥回忆说,小时候放学散着步回到家,往往可以撞见奶奶正在家门口支着小煤炉,慢慢地煲汤。“一锅汤要煲4小时甚至更长,摆在现在太难了。”他打趣说,这大概也是他这代广东年轻人,煲汤技术越来越“差劲”的原因之一。
“越来越懒”,也是人们对厨房和烹饪提出的新考验。数量庞大的新中产们比较偏爱炒菜等“纯烹饪”环节,而对烹饪前的洗菜切菜备菜,以及用餐后的洗碗刷锅和清洁厨房不胜其烦,后者更是荣膺最令人讨厌的家务活。陈泥说,有时候,他和女朋友甚至要通过猜拳和打赌,来决定“洗碗权”的归属。
事实上,即使有了足够的时间和勇气去好好做一顿饭,人们依旧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。报告显示,仅仅在备菜环节,哪怕是自认经验丰富的家庭烹饪达人,仍然约60%会面临下班回家后临时解冻食材时间紧张的问题,还有近40%的人会忘记家里有什么食材,造成重复购买。此外,“不知道做什么好”“没时间买菜”以及“很难切好菜”也都是常见问题。至于在烹饪过程中,火候、调料、配菜统筹等问题,也都会随时出现,都不同程度地打击着“大厨”们的信心。
面对大量厨房新场景带来的新需求,传统厨房捉襟见肘,对于飞速发展的厨电行业而言,每一个痛点的出现都是机会,像是一次次地迈向多元美好生活的打怪升级。
“大概十年前,我们家彻底用电饭煲替代了奶奶的小煤炉,煲出来的汤一样好喝,却可以大大解放人力。但和我现在远程操作的智能化电饭煲相比,它又显得不够用了。”陈泥说,目前,他在广州租住的小房子,4平方米的厨房里,一半的电器已经智能化,但仍旧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。在烹饪过程中,人们的需求并非单件厨电可以完全解决的,而散落在流程中的大小痛点,往往因为空间有限,也无法通过持续增加新厨电来解决。而烹饪功能之上,更多的痛点也在浮现。
“当我想要和朋友们一起做一顿饭的时候,现在的厨房就显得拥挤,厨具的使用也很低效,负责做饭的人,被隔离在客厅的聚会之外,而这恰恰是我生活里经常会面对的场景。”陈泥说。
厨房社交场景,朋友们愉快地一起备餐做饭
生活的进阶,往往伴随着时空的重构,厨房,或许是最易得的突破点。
事实上,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而言,厨房已经不再仅仅是高效的“工作间”,而是餐厨一体的生活空间。因此,它需迎来更系统,也更科学的改造与布局。
很久以前,专业高端厨电品牌方太就开始思考中国式厨房的未来。
如何解放一间中国式的厨房,如何解决从西域沙漠到大海之滨,从城市公寓到草原蒙古包的49416万户中国家庭千差万别的碎片化厨房需求,让它们无缝对接当下的多元生活方式,也成为摆在中国厨电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。
这并非不同厨电功能的简单叠加,而是围绕特定场景而做的有机组合。
事实上,从“功能”到“场景”,不仅是当代厨电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,也是日益多元的生活方式,这家深耕厨电领域27年的企业,一路发展为以智能厨电为核心业务的“幸福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也逐渐蜕变成为中国人厨房革新的探路者。
为了给中国人带来更好的厨房体验,适配和满足不同家庭需求,方太观察、倾听、调查49416万户厨房生活现状,从1/49416万户的需求洞察未来趋势。一方面,人们需要一套更高效便捷的厨房设施及其配套的操作系统;另一方面,在厨房这方空间,以及烹饪乃至用餐这件事中,实现悦己和社交的目的。
陈泥曾参观过多位朋友新装修的房子,它们几乎无一例外拥有一间现代化的厨房。而所谓现代化,并不仅仅是厨电产品的功能堆叠,而是一个经过缜密设计的整体布局,能够帮助主人实现高效烹饪、情感交流,也能扮演家居门面。
不再是厨电产品的堆叠,而是为多元生活的整体布局
中国厨房不缺新电器,缺的是厨居生活新场景的开拓者。事实上,无论厨房大小,从4平米以下到10平米以上,无论它是传统的U形布局,还是L形或一字形,无论是单身家庭,还是2-3人的小家庭,抑或人数更多的大家庭,无论是以中式烹饪为主,还是中西兼具,无论是做饭还是开派对,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,都可以在厨房自由“生长”——打通全链路的“高端全场景厨电”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。
通过深度理解和学习49416万户家庭的厨房空间使用,方太正在打破多元生活方式中的各种场景空间壁垒,围绕烹、洗、储三个核心环节,通过不同产品套件之间的功能联结与和谐互通,满足了用户在多种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。
在一间开放的厨房中,母亲可以一边做菜,一边看着客厅里的孩子写作业,吸油烟机高效且低噪,能保持环境的清新与安静,厨房设备甚至可以对空气进行实时检测,并决定是否开启净化模式。父亲在客厅的沙发上工作,也能随时响应母亲与孩子的需求。而在越来越多的开放式设计中,净水器和洗碗机也逐步从传统的厨房空间,走进客厅,饮水变得更加方便,清洗水果与茶杯,也更加顺手——它不再是母亲一个人在厨房里埋头苦干的工作,而是全家人人动手的新场面。
厨电的高端全场景方案,显然不再局限于传统厨房封闭的小空间,而是延伸到了客厅乃至更多的家庭空间,也让与餐厨有关的场景,无缝地接入了更多其他生活场景之中。
“我发现厨房的中岛设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。就是备菜做饭的人,不再永远背对着外面的空间。”陈泥说,“他可以参与客厅里发生的话题,客厅里的人也可以聚到中岛,边帮厨边聊天。”新时代的厨房不仅为使用者而生,也为每一个成员而生,它更像是全人群友好的超级生活空间。
“高端全场景厨电” ——客餐厨一体化的超级生活空间
2023年10月26日,在“循你而来”方太2023生活洞见大会暨高端全场景厨电战略发布会上,方太发布全新品牌战略定位“高端全场景厨电”,同期推出了两款年度重磅新品——方太集成烹饪中心Y系列、方太洗碗机Y系列,用科技、智能化解决痛点,革新厨房体验,是方太高端全场景厨电的代表之作。在所有碎片化的场景与需求背后,“高端全场景厨电”解决方案,实现了从单品堆砌到整体和谐运行的转变,丰富了厨电与人、家庭、社会的沟通和联接,带来智慧高效、悦目共享、至臻优雅的极致厨房新体验。厨房不再只是一件件电器的叠加,而是一个个小场景串联的美好生活——这是中国式厨房,对时代的呼应。
厨房是家庭的灵魂,是爱的制造厂——美国作家苏珊·萨默顿写道。
厨房空间正在融入客厅,甚至也许会逐步替代客厅,成为中国家庭的生活中心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突破点,也在潜移默化地重塑当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。
据《2022中国家庭家居生活消费新趋势》和《2022青年家居生活趋势洞察报告》显示,63%的中国家庭,在家做饭频率每天至少一次,且66%的家庭表示频次提升。而76%的家庭每天要在厨房活动2小时以上。92%的人认为,聚餐是最适合在家进行的社交活动。
因此,超过75%的消费者认为,开放式厨房是“必要的”,是家人朋友能一起参与备餐的过程,以岛台或餐桌为中心,边做边吃,边吃边聊,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烹饪就餐空间——在今天的中国,效率已不是厨房的唯一诉求,感情也变得日益重要。
列子说过:“天生万物,唯人为贵”。“高端全场景厨电”背后一切的科技与创新,理念与探索,正是以人为尺度的产物。其强调人与生活的衔接,洞察人与人的关系,建模每种不同的情绪,突破了以往对厨电工具式的理解局限,打开了以厨居为场景中枢的新生活图谱,展现了中国厨房的场景智慧。
“以往总是妈妈或者奶奶,一个人在厨房里忙进忙出,甚至为了避免油烟跑进客厅,她们都会紧紧地关上门。”陈泥回忆说,“但现在,基本一家人在一起时,都是一起动手,其乐融融。”
在他看来,当美好生活步入新时代,厨房不仅为使用者而生,更为每一个成员而生。厨房不仅料理食材,还要料理情绪。
苏克查哈的蒙古包外,每天都有好多乡亲们来排队聊天,一是等着用她厨房里的烤箱,二是愉快地聊天和社交。一间小小的厨房,拉近了草原上人与人的距离。
而在苏州徐爷爷的厨房里,他的孙女会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用新机器,做时下最流行的蛋糕,怎么烧一锅香辣却叫人上瘾的小龙虾。一间“逆生长”的厨房,又何尝不是“返老还童”的实验室。
筱筱每天晚上被猫咪围绕,她觉得,那是她的另一个家。
至于陈泥,他已经习惯了与一群闹哄哄的年轻人一道做饭,他们各司其职、协同高效烹饪多种食物,有人用洗碗机洗果蔬做沙拉,有人用洗碗机洗杯子,有人在用净水机过滤的水调制饮品,还有人用冰箱做生腌……陈泥一边快速地设定烹调模式,一边举着手机,高喊着加入客厅那一头的联机游戏中去。
此时此刻,同一片天空之下,人与人的关系,正重构着厨房,同时,也被厨房重构着。
(转载自 南方周末)